教了一辈子中文,做了近千首诗词,迷了一生的书法,张有敬在文学、书法、诗词上都算是名副其实的老师,那一摞摞证书和荣誉是对他努力的最好肯定。他紧跟时代的步伐,用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,经常用自作诗词书写现在正发生的事件和时代模范人物。五体书法理论和实践他均有研究,并以诗词形式总结五体的学习方法和书写要领,意义非凡。当电话采访84岁的张有敬老师时,声如洪钟,自信爽朗,思路清晰,信手拈来、出口成章的自作诗词使笔者很是震撼。一个半小时的采访丝毫感觉不到他的疲惫,可见教师身份经年累积的功力之深,常年研习书法、诗词使得他不但身体硬朗,且心境通透、豁达。
“古稀莫言桑榆晚,耄耋恰似日中天。只要留得盛世在,再拼人生一百年。”张有敬以自作诗词《盛世感赋》以表达心中豪迈之情。对于自己的一些诗词和书法作品,他表示“由于水平有限和编纂匆忙,我深知文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。但我希望通过此作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,哪怕是当靶子也好,只要能把问题引向深入,使中国书法爱好者们走上‘扎根传统,以艺弘道,排除干扰,守正创新’之路,我的目的就达到了。”
采访人:请问您是何时开始喜欢书法,并走上书法研习之路?
张老师:从小就对老师写一手好字特别羡慕,从朋友处恰得一本王羲之字帖,被其中流畅优美的字体吸引,自此就慢慢模仿、临习。1956年,我考到寿县上了初中,寿县是安徽为数不多的古都之一,第一批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,历史上4次为都、10次为郡。古城、寺庙、碑廊很多,牌匾、对联几乎到处可见。我被浓厚的文化氛围所感染,每到周末便带着墨和纸大街小巷的临摹寺庙的对联、碑廊的刻字、状元楼的牌匾。没有老师,也没有理论研究的书籍,只能我自己细细临摹,反复琢磨,越研究越喜欢,越临摹越喜欢,渐渐开启了书法艺术的大门。
初二时“文革”开始,我被派去写标语。虽然是用油漆在墙上写美术字,但经过那段时间的实践,我对字体、笔画结构的掌握有了很大的进步,初三时候开始临写毛泽东诗词。每到放假回家,半个镇上的村民都来找写我春联,在同龄人中也算是佼佼者,很是让家人骄傲了一阵。
兴趣是最好的老师,因为家境贫苦,无名师指导,亦无钱买字帖,但我相信“有志者,事竟成”,没字帖便抽空去新华书店去临怀素的《自叙帖》。1970年我参加工作后,才在新华书店买了自己的第一本字帖《历代名家草字选》,这本字帖一直保存至今,遇到没把握的字便找出来查阅。书法学习过程中由于是自学,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弯路。因我性格外放率直,喜欢草书的狂放恣意,便从草书入手,但是练了好几年,发现了诸多问题,便又反过头来临摹楷书,楷书的规范、结字的规律给我很大启发。大学毕业后从事中文教学,为节约纸张,便经常用学生考试用完的卷子临写,颜欧柳赵、隶书、汉隶、行草书,一路下来也颇有心得。草书创作要讲究规范,除了要讲究用笔的粗细、长短,墨色的浓淡、干涩等变化,还要追求章法布局的变化,整篇作品如同小说写作要有开始、高潮和结尾。
写好书法还要做好书外功,在这一点上,20多年的教育生涯使我颇为受益。多年来,我经常用书法将自作诗词写下来,以诗词和书法表达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时代的歌颂,很是快哉。
采访人:您执教鞭有20多年,退休后您又做了哪些事情?
张老师:我是个不甘寂寞的人,常年教学和练书法使我身体特别好。2000年退休后,在家闷声练了两年书法,觉得还要再做点事情,便来到浙江桐乡一家子弟学校继续从事教育教学。几十年教学使得我桃李满天下,学生们也都对我礼遇有加,后来在他们的推动下,2003年我创办了一所民工子弟学校,最多的时候有600多个学生,2015年因岁数大了和有关政策原因,便解散了子弟学校,入股办了一所幼儿园交由别人打理,目前依然在经营中。现在的我心境豁达,专心研习书法,以书法养生,不求名利,万事随缘。我认为书法真谛有三,其一“书如其人”,习书者“一勤二正”,非勤者书不成,非正者人不名。其二书为心声,书系心画也,不同的心情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不同。其三修身养性、强身健体。楷隶使人深刻诚稳,行草使人果断、灵动、敏捷……唯创作激情达到高潮时,作品方能内外完美统一,此为书法真谛也!
采访人:您最喜欢自己的哪些作品,能否谈谈您的创作感想?您如何看待艺术“传承”与“创新”的关系?
张老师:我最喜欢毛泽东诗词,因他的诗词中流淌着汉字的音韵美、流淌着强烈的爱国热情、流淌着自信、坚定和超常的智慧,所以我百写不厌。写得最多的便是《沁园春·雪》,这首词最早发表于1945年11月14日的《新民报晚刊》上,彼时重庆谈判刚结束,一经刊登轰动全国。这首词将毛主席的抱负和胸怀展现得淋漓尽致,我上学期间,这首词一直都是我的首要临摹对象。教书期间,也经常跟学生们讲解这首词。到现在我写了百余幅《沁园春·雪》,很多参与过国家、省、地市级众多展览,部分获得过金奖、银奖等。不论是毛主席的书法、诗词,还是他的境界都是我毕生追求之目标。
至于书法的传承与创新,最关键的是“传”。欲传先承,只有承好了才能传。继承人人有责,关键是你是否真的继承到了、继承好了,“好了”的标准是:满足了群众对好的认知,学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而且被广大群众认可。何为新?不是别出心裁的发明,不是和别人不一样,而是在继承好了的基础上的创新,这个新不是抛开传统另辟蹊径。我个人认为当今书法要创新,可从两个方面着手:一是要吃透传统,达到熟能生巧。巧,即是创新。承是基础,传是过程,打铁还需自身硬,不但是技法,更重要的是汉字的传情达意,音形意都是美的才可以传。先意后形,书法学习各种书体都要学习涉猎,才有资格传。二是从内容上创新。我们恰逢盛世,科技腾飞、国泰民安,经济跃居世界第二,祖国面貌日新月异,书家们应以心为墨、以情为笔歌颂之。书写内容以当代所见、所闻、所感为基点,用心用情抒发之。
当我看完《长津湖》,既愤怒又自豪,观后我即兴写诗一首以表达我对祖国的热爱,和对美帝国主义的愤怒。中国的空间站世界瞩目,我也为此创作了一首诗,为强大的中国喝彩,这些都是我们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应该也必须做的。
采访人:听了您的故事,很受感动,虽已耄耋之年,但仍有所追求,是我辈学习之榜样。请问您书法方面接下来还有何规划?
张老师:一是《大中华字经》用长卷写出来;二是将《毛泽东诗词及毛泽东千字颂文》用篆书完成一本长卷;三是老伴生前特别喜欢我的字和诗词,50多年间我俩互敬互爱,我想写一首诗和对联,送她的骨灰回故里,以寄哀思。诗书做伴,儿孙绕膝,人生已是无憾,余生我将继续尽全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,歌颂我们的祖国、我们的人民、我们的新时代!